8月6日18时许,新疆伊犁州昭苏县夏塔景区内一吊桥其中一条桥索断裂,造成桥面倾斜,导致多名游客从桥上滑落,目前已造成5人死亡、24人受伤。
夏塔景区内这座横跨夏塔河的吊桥,名叫将军桥,建于2018年,包括中间的主桥和两端的引桥三部分。据报道,2024年6月19日,该吊桥一侧的绳索也曾发生断裂,桥面严重倾斜,致多名游客被困桥上。夏塔景区网红吊桥在一年多的时间两次发生断裂事故,最终造成 5 人遇难,多人受伤的悲剧,让“金属腐蚀” 这个隐蔽却致命的隐患再次为我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。
在雪山冰川环绕、水流湍急的高原环境中,钢铁结构是如何被无形的力量逐渐 “瓦解”?我们该如何科学地防护?
一、高原 “腐蚀军团”:三类杀手加速金属老化
将军桥由于横跨冰川融水形成的夏塔河,常年受三重腐蚀因子夹击。冰川融化成水携带大量矿物质,pH 值偏低且含氧量高,吊桥钢索长期与飞溅的河水接触,会发生电化学腐蚀 —— 水分作为电解质,让钢铁表面形成无数微型电池,铁原子不断失去电子变成铁锈剥落。
高海拔强紫外线是另一大威胁。景区海拔超过 2000 米,紫外线强度比平原地区高 30% 以上,这样的条件会加速钢索表面防护涂层的老化开裂。一旦涂层出现缝隙,水分和氧气便会乘虚而入,形成缝隙腐蚀,这种局部腐蚀速度远超于均匀腐蚀。
更隐蔽的是微生物腐蚀。夏塔河上游冰川融水富含营养物质,桥梁水下结构易滋生藻类和细菌。有些细菌会分泌酸性代谢物,在钢索连接节点处形成生物膜,导致点蚀穿孔,这可能是吊桥主索突然断裂的诱因之一。
二、科学防护:建立健全腐蚀控制体系
金属腐蚀虽无法完全避免,但通过系统防护可将风险大大降低。对高原涉水桥梁而言,材料选择是第一道防线。建议优先采用耐候钢或镀锌钢索,这类材料含铬、镍等合金元素,能形成致密氧化层阻挡腐蚀介质侵入,使用寿命比普通碳钢延长 2-3 倍。
涂层防护需 “内外兼修”。除了常规的环氧富锌底漆 + 聚氨酯面漆组合,针对夏塔这类高湿环境,应增加氟碳涂层作为顶层防护以增强其耐紫外线老化性能。且施工时要确保涂层厚度均匀,对螺栓、焊缝等薄弱部位进行重点涂装,避免“千里之堤溃于蚁穴”。
定期检测是发现隐患的关键。景区及相关管理部分应每季度对钢索进行一次全面检查。特别要关注吊桥主索与桥墩连接处、引桥支座等应力集中部位,主缆锈蚀是关键检查项目。发现局部锈蚀超过 10% 时,需立即进行除锈补涂或局部更换。
三、管理升级:从被动维修到主动防控
夏塔吊桥 2018 年建成,设计使用年限 15 年,却在 7 年后就发生严重事故,这也暴露了维护管理的不足。对此类处于易腐蚀环境的桥墩等结构应建立 “腐蚀档案”,详细记录每次检测数据,分析腐蚀速率以预测结构寿命。如有必要,检测频率可从 “年度检测” 提升为 “季度检测 ”及特殊天气“加密加码”检测。
另外,专业防腐团队及专家的参与同样重要,根据当地水质、气候特点等定制防腐方案。定期开展一次全桥防腐维护,包括除锈、破损涂层修复、关键节点润滑等。对已出现锈蚀的钢索,可采用阴极保护技术,通过外加电流抑制电化学腐蚀反应。
安全责任重于泰山。一次次的事故警示着我们,金属腐蚀带来的风险无时无刻不在,如不加以重视,就会不断累积爆发,酿成不可估量的后果。唯有将防腐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体系,用科学检测替代经验判断,才能让每一座桥梁、每一处设施真正成为守护安全的屏障,让每一个游客开心而来,平安而归。
编辑:小姜
发稿:协会秘书处
邮箱:gdaa2016@163.com